超越聪明
2021年10月
如果问人们爱因斯坦的特殊之处,多数人会说他极其聪明。即便是那些试图给出更复杂答案的人,潜意识里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点。几年前的我也会如此回答。但这并非爱因斯坦真正的非凡之处。他的非凡在于提出了重要的新思想。超常的智力确实是产生这些思想的必要前提,但两者并不等同。
指出智力与其成果并非等同,看似咬文嚼字,实则不然。二者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任何在高校或实验室工作过的人都深有体会——有多少真正聪明的人最终成就寥寥。
我从小被灌输"聪明最可贵"的观念。或许你也是。但我打赌这并非你真正的追求。试想:若必须在"极其聪明但毫无创见"与"稍欠聪慧但新见迭出"之间选择,你定会选后者。我也会。这个选择令人不安,但当两种可能性如此明确地并列时,优劣立判。
这种不适感源于:尽管理性上已知晓真相,“聪明即王道"的思维惯性仍在作祟。童年环境完美孕育了这种错觉。智力比创新价值更易衡量,你时刻都在接受它的评判;而那些最终会有创见的孩子,彼时通常尚未展露锋芒。对这类孩子而言,智力成了唯一的竞技场。
更微妙的原因延续至成年:智力主导话语权,因而成为地位层级的基础。[1] 加之创新在历史上出现太晚,至今实践者寥寥,社会尚未完全接纳"创新才是终极目标,智力仅为手段"的事实。[2]
为何众多聪明人未能创新?这个角度令人沮丧。但换个视角不仅更乐观,也更有趣:显然智力并非创新的唯一要素。其他要素是什么?可否后天培养?
据说智力的麻烦在于其先天性。证据相当有力——尤其考虑到我们多数人都不愿承认这点,相关结论实属逆风而行。但本文不探讨此问题,因为我关注的是创新的其他要素,而其中许多明显可以培养。
这意味着真相与我童年认知截然不同。若智力决定一切且主要靠遗传,自然导致《美丽新世界》式的宿命论——你至多能找到自己"有天赋"的领域,让与生俱来的智力物尽其用,然后竭尽全力。但若智力只是众多创新要素之一,且许多要素可后天获得,事情就变得有趣了。你拥有更多掌控权,但人生规划也愈发复杂。
那么创新的其他要素是什么?我能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印证了前文观点——社会尚未普遍认识到创新(而非智力)才是关键。否则我们早该知道这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了。[3]
本文不打算穷尽所有要素。这是我首次以这种方式自问,答案可能需要长期探索。但我最近写过最关键要素之一:对特定领域痴迷的兴趣。这绝对可以培养。
另一个必要特质是独立思考力。我不愿断言这与智力截然不同——很难称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为聪明——但尽管主要靠天赋,这种特质似乎也能一定程度培养。
存在通用的创新方法:比如专注个人项目,克服初期障碍等,这些都可学习。某些方法能被社会集体掌握。还有针对特定创新的技巧集,如创业点子和文章主题的生成。
当然,创新也依赖诸多平凡要素:勤奋工作、充足睡眠、避免特定压力、拥有合适同事、掌握在"非本职"领域偷师的方法等。任何阻碍伟大工作的因素,其反面就是助力。这类要素初看平淡,实则不然。例如创新常与年轻相关联。但或许并非年轻本身,而是伴随而来的健康体魄与无责任负担。研究这点或能找出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创新策略。
最出人意料的创新要素是写作能力。有类新思想唯有通过写书立说才能被发现。这个"通过"是刻意的:你不是先有想法再记录,而是通过写作进行思考。若文笔笨拙或厌恶写作,这种思考就会受阻。[4]
我预言智力与创新之间的鸿沟将成为富矿。若仅将其视为未开发潜力的量尺,它就成了我们掩面疾行的荒原。但若转换视角,探寻其中隐含的其他创新要素,我们就能在这片裂隙中发掘关于"发现"本身的发现。
注释
[1] 话语权的胜负取决于对象。底层靠蛮横,中层靠急智,高层更接近真才实学,但急智成分始终存在。
[2] 正如智力只是创新要素之一,创新也只是智力的用途之一。智力还用于诊断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等。这些与创新有交集,但也有独立领域。
这些智力应用比创新更常见。此类情况下,智力与其成果更难区分。
[3] 有人将智力与创新的差异归因于"创造力”,但这个术语效用有限。既过于模糊,又与我们的关注点错位:它既不能与智力割裂,又不能完全解释智力与创新的差距。
[4] 有趣的是,本文正是例证。初稿本是关于写作能力的文章。但当我触及智力与创新的分野时,发现这个议题重要得多,于是将原文彻底重构,使新见成为主题,原主题降为分论点。与诸多领域相同,这种程度的改写需要大量练习才能驾驭。
感谢Trevor Blackwell、Patrick Collison、Jessica Livingston、Robert Morris、Michael Nielsen和Lisa Randall审阅本文草稿。
英文版:paulgraham.com/smart.html|中文版:HiJiangChuan.com/paulgraham/209-Beyond-Smart
更新记录:
- 2025-06-26 HiJiangChuan 初稿翻译,术语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