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附加条件地捐款
2021年3月
公益领域隐藏的秘密诅咒,就是「附带用途限制」的捐款。如果你从未涉足非营利组织,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个词。但如果你接触过,那听到它大概会皱起眉头。
所谓的「附带用途限制捐款」,指的是捐赠者限定这笔钱必须用于某个具体用途的捐款。这在大额捐款中很常见,可能已经成为默认操作。但这通常是个糟糕的主意。通常情况下,捐赠者希望这笔钱怎么花,并不是非营利组织自己会选择的方式。否则,根本没必要限定用途。可是谁更清楚钱该花在哪儿——是非营利组织,还是捐赠者?
如果一个非营利组织对如何使用资金的判断,还不如它的捐赠者,那说明这个组织是不称职的,而你根本不该捐钱给它。
这意味着附带用途限制的捐款本质上就是次优选择。要么是捐给了一个糟糕的组织,要么是捐给了不该捐的方向。
当然也有例外。一种情况是受捐方是「伞型组织」。比如向一所大学捐款附带用途限制是合理的,因为大学表面上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实质上却是许多机构的集合。另一种例外是,捐赠者的确和受捐组织一样了解这笔钱该花在哪儿。比如盖茨基金会就有明确的目标,经常针对某个具体目的向某些非营利组织发放附带限制的捐款。但除非你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你的捐赠对象是伞型组织,你的捐款如果不加限制,反而会发挥更大的效益。
既然附带限制的捐款不如无限制的有效,那为什么捐赠者还那么常这样做?部分原因是——行善并不是捐赠者的唯一动机。他们往往还有其他考量——比如留下痕迹、制造正面宣传[1],或是为了满足某些法规和公司政策的要求。许多捐赠者可能根本没意识到「附带限制」与「无限制」之间的区别。他们可能以为捐款时明确写上用途是常规操作。而说实话,非营利组织通常也不会努力打破这种认知。他们承担不起。非营利组织的运营者几乎总是对资金感到焦虑,他们没有余力对大额捐赠者唱反调。
在这种权力极不对等的关系中,你很难期待对方坦率。所以,我来替他们说出他们心里的话:如果你想捐钱给一个非营利组织,请无附加条件地捐。如果你信任他们会善用你的捐款,那就也信任他们判断该怎么用。
注释
[1] 不幸的是,附带用途限制的捐款往往更容易获得公众关注。“某某捐款建非洲学校”,显然比“某某捐款给某非营利组织自由支配”更吸睛,而且也更容易聚焦于“某某”这个人。
感谢 Chase Adam、Ingrid Bassett、Trevor Blackwell 和 Edith Elliot 阅读本文初稿。
英文版:paulgraham.com/donate.html|中文版:HiJiangChuan.com/paulgraham/199-Donate-Unrestricted
更新记录:
- 2025-07-22 HiJiangChuan 初稿翻译,术语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