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喷子

喷子

探讨网络喷子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 返回 Paul Graham 文章目录

喷子

2008年2月

Hacker News 上有位用户最近发表了一条评论,让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件事:黑客文化中有个一直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刻薄。……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那样去“喷”。过去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喷子”这个问题。它是个老问题,几乎与论坛同龄,但我们至今仍在摸索它的成因与应对之道。

“喷子”(troll)这个词有两个含义。最初的意思,是指那些通常是外部人员的人,他们故意在论坛中说出挑衅性的言论来引发争吵。[1] 例如,一个并不用某种编程语言的人,会跑到那种语言用户的论坛里发表贬低性的评论,然后坐等别人上钩反驳。这类“钓鱼式喷子”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恶作剧,就像在满屋子的人里放出一只蝙蝠一样。

后来,“喷子”这个定义被扩大,用来指代那些在论坛里行为恶劣的人——无论他们是不是故意的。如今,当人们谈到“喷子”时,通常指的是这种更广义的意思。尽管从历史上讲这并不准确,但从另一层面看却更贴近现实,因为当一个人表现得像个混蛋时,他自己往往也拿不准有多少是出于刻意。这恰恰可以说是“混蛋”的一个定义特征。

我认为,广义上的“喷子”行为有四个成因。最重要的是距离感。人们会在匿名论坛上说出那些他们绝不会当面说出口的话,就像他们在开车时会做出行人状态下绝不会做的事——比如紧跟别人车尾、乱按喇叭或强行加塞。

“喷子”现象在与计算机相关的论坛里尤其严重,我认为这与参与者的特质有关。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更习惯与抽象概念打交道,而不是与人相处。黑客们即便面对面时也可能表现得生硬,而在匿名论坛上,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第三个成因是无能。当你不同意某个观点时,说一句“大傻蛋”要比花时间去搞清楚、解释你到底不同意什么容易得多。而且这样做还更安全,不会被别人反驳。从这个角度看,“喷”人其实很像乱涂乱画的“涂鸦”。涂鸦往往出现在“野心与无能的交叉点”:人们想要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却没有别的方式,只能真的“在世界上留下痕迹”。[2]

最后一个促成因素是论坛文化。喷子就像小孩(事实上很多喷子真的是小孩),他们的行为范围取决于他们觉得什么是被允许的。在一个不容忍无礼的地方,大多数人会表现得很礼貌;反之亦然。

这里存在一种类似“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喷子乐意混入一个有很多深思熟虑用户的论坛,而理性用户却不愿意留在一个被喷子占据的地方。结果就是,一旦“喷风”成气候,它往往会成为主导文化。当我开始关注 Slashdot 和 Digg 的评论区时,它们已经被喷子淹没了;但我亲眼看着这种情况在 Reddit 上发生。

News.YC(即 Hacker News)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尝试看看能否避免这种命运的实验。网站的行为准则明确要求用户不要说出那些自己不会当面说的话。如果有人开始无礼,其他用户会站出来让他停止。而当有人明显是故意挑衅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封禁他们。

技术手段也可能有所帮助。在 Reddit 上,你的评论被投票不会影响你的“业力”(karma)分数,但在 Hacker News 上会。这似乎确实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当他们看到自己在同侪眼中的声望因为一句混账话而下降时,往往会反思,甚至删除自己的评论。

有人可能担心这会抑制有争议观点的表达,但从经验上看并非如此。那些说了实质内容而被点踩的人,通常会固执地保留原评论。人们删除的往往是些玩笑话,因为他们对那些内容并无太多投入。

到目前为止,这个实验似乎是成功的。Hacker News 的讨论质量可以说是我见过最高的。但我们目前的独立访问量只有约8000人次/天。Reddit 在规模这么小时,它的讨论氛围也曾很好。挑战在于我们能否保持这种状态。

我对这一点持乐观态度。我们并非只依赖技术手段。Hacker News 的核心用户大多是从被喷子淹没的其他网站“逃难”过来的,他们对喷子的感受,就像古巴或东欧的难民对独裁者的感受一样。因此,有许多人正努力防止这种情况重演。


注释

[1] 我这里的“论坛”是泛指交流观点的地方。最初的网络论坛并不是网站,而是 Usenet 新闻组。

[2] 我这里说的是日常的“涂鸦标签”。有些涂鸦确实很令人印象深刻(任何事情只要做得足够好都能成为艺术),但多数“标签”只是视觉垃圾。


英文版:paulgraham.com/trolls.html|中文版:HiJiangChuan.com/paulgraham/087-trolls

📚 返回 Paul Graham 文章目录

更新记录:

  • 2025-11-10 HiJiangChuan 初稿翻译,术语待验证;
  • 2025-11-10 重新梳理,修正专业词汇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