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死亡
(这是我在夏季最后一次Y Combinator晚宴上的演讲。通常最后一次晚宴没有演讲环节,更像是个聚会。但若能帮助初创公司避免可预防的死亡,破坏下气氛也值得。因此我在晚宴前两小时仓促准备了这篇略显沉重的演讲。本文并非正式文章,我动笔记录是因为距离晚宴只剩两小时,而我在写作时思维最敏捷。)
几天前我告诉记者,我们预计资助的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一会成功。实际上我是保守估计。我希望成功率能达到一半。如果我们能实现50%的成功率,那将是惊人的成就?
换个说法就是:你们当中有一半人会失败。这样听起来可不太妙。仔细想想其实挺奇怪的,因为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是创始人变得富有。如果我们资助的公司有一半成功,意味着你们当中有一半人会致富,另一半将一无所获。
只要避免死亡,你就能致富。这听起来像玩笑,但确实准确描述了典型初创公司的成长轨迹。Viaweb的经历正是如此——我们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刻。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在雅虎洽谈收购时,我们不得不中断会议,借用他们的会议室安抚一位即将撤资的投资者——我们需要那轮融资来维持生存。即便在致富的过程中,我们仍在与死神搏斗。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你们已经完成了准备工作,当前的状态使你们有机会获得幸运:只要不让公司死亡就能致富。这已胜过大多数人。现在让我们谈谈如何避免死亡。
经过五轮投资,我们目睹了多家初创公司死亡。至今约有10家。我们不清楚具体死亡过程,因为它们通常不会轰轰烈烈地倒下,而是悄无声息地消亡。
对我们来说,死亡的前兆是失去联系。如果我们连续数月收不到某家公司的消息,这就是危险信号。若发邮件询问近况仍无回复,那基本可以判定死亡。截至目前,这个预测指标的准确率是100%。
反之,持续达成新交易、发布新产品,定期邮件汇报或参加YC活动的公司,往往能够存活。
这听起来或许天真,但双向联系可能产生积极影响。若能保持定期沟通,或许就能避免死亡。
这并非无稽之谈。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每周二与我们和其他创始人的晚餐会促使你们完成更多工作——每次晚餐都是迷你演示日,每个截止日期都推动进展。仅保持定期联系这个约束条件,就能推动你们不断前进,毕竟谁都不好意思汇报毫无进展。
若此方法奏效,将是个惊人技巧。仅通过定期联系就能致富看似疯狂,但确有成功可能。
另一种方式是与其他YC系公司保持联系。旧金山现已形成创业社区,若你入驻其中,今夏促使你们努力工作的同侪压力将持续生效。
初创公司死亡的官方原因总是资金耗尽或关键创始人退出,二者常同时发生。但我认为根本原因往往是士气崩溃。你很少听说某家昼夜不停推进交易、开发新功能的公司,会因为付不起账单被断网而死亡。
初创公司很少在敲击键盘时猝死。所以请持续编码!
既然这么多公司因士气崩溃而失败(其实只要坚持就能成功),你必须承认经营初创公司确实令人沮丧。事实正是如此。我曾亲历其中,这也是我不再创业的原因。初创公司的低谷深不见底,我敢说即便是谷歌也有过至暗时刻。
明白这点会有所帮助。若知前路必有坎坷,当困境来临时你就不会想着"太痛苦了,我放弃"。这种感受人皆有之。只要坚持,情况总会好转。人们用"过山车"而非"溺水"比喻创业感受——你不会一直下沉,低谷之后必有高峰。
另一种看似可怕实则正常的感受是: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产生这种感受很正常,因为你们的工作可能确实无效。初创公司首次尝试就成功的情况凤毛麟角,更常见的是产品上线后无人问津。别因此认定失败,这在创业圈再正常不过。但切勿坐以待毙,持续迭代。
我认同Paul Buchheit的建议:至少做出让部分用户狂热喜爱的产品。只要有小部分用户为你疯狂,就走在正确轨道上。这不仅提振士气(初创公司靠士气运转),更能指明方向——他们热爱什么特质?能否强化这些优势?如何找到更多同类用户?只要拥有核心用户群,你要做的只是扩大这个群体。可能耗时良久,但只要坚持,终将成功。Blogger和Delicious皆循此道,虽耗时数年,但凭借核心铁粉,Evan和Joshua只需逐步扩展用户群。Wufoo正沿此轨迹前进。
因此当产品发布遇冷时,请仔细观察:是完全没有狂热用户,还是存在小众人群?很可能两者皆无,这时请调整产品再次尝试。你们耕耘的领域至少存在一个成功组合,只要持续探索终将发现。
请谨记禁忌事项。首要禁忌是分心他顾。若你发现自己说出"但我们会继续推进创业"的句子,那已深陷危机。诸如"鲍勃要去读研,但我们会继续创业"、“我们要搬回明尼苏达,但会继续创业”、“承接咨询项目,但会继续创业"等说辞,无异于"我们放弃创业但不愿承认”。在创业语境中,“但是"之后的内容毫无意义。
特别要避免读研和启动新项目。分心是创业杀手。返校(或复学)是死亡高发因素,因为这不仅分散精力,还提供心理退路。若全职创业失败就是彻底失败,但若在读研期间创业失败,你大可说"当时边读书边创业,可惜没成功”。
当失败成为唯一选择时,人们不会允许你用"没成功"这样的委婉说法。
我们在YC工作中发现:创始人更害怕公开失败,而非渴望获取财富。因此若想致富,请将自己置于失败即公开受辱的境地。
初次遇见Octopart创始人时,他们聪明但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其中一位仍在读研,准备见势不妙就退学。如今他不仅退学,还登上《新闻周刊》封面,胸前印着"亿万富翁"。此刻他已无退路,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看过那张照片——高中时冷落他的女生、冰箱上贴着封面的母亲。此刻失败将难以想象地耻辱,他唯有背水一战。
若每家YC公司都能登上宣称"下一代亿万富翁"的新闻周刊,成功率将达90%。这绝非玩笑。
初见Octopart团队时,他们是轻松欢快的小伙。如今交谈时,他们显得坚毅决绝——电子元件分销商正试图扼杀他们以维持垄断定价。(若你好奇为何2007年还有人通过纸质目录订购电子元件,原因在此:分销商企图阻止价格透明化。)将这群人从轻松转为坚毅让我略感愧疚,但这就是游戏规则。创业成功意味着获取财富,而财富不会凭空降临——你必须承受痛苦。
无论Octopart前路如何艰难,我预测他们会成功。或许需要彻底转型,但绝不会悄然消亡。他们聪明、身处前景广阔的领域,且绝不放弃。
你们都已具备前两个要素:聪明才智与潜力创意。生死存亡取决于第三个要素——永不言弃。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坏事即将发生。创业路上灾难从不缺席,从创立到上市而不遭遇重大危机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所以切勿气馁。当灾难降临时,请默念:这就是Paul说过的困境。他建议怎么做?对了,不要放弃。
英文版:paulgraham.com/die.html|中文版:HiJiangChuan.com/paulgraham/081-how-not-to-die
更新记录:
- 2025-04-28 HiJiangChuan 初稿翻译,术语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