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当代人致富的真正方式

当代人致富的真正方式

科技创业如何取代继承成为致富主流

📚 返回 Paul Graham 文章目录

当代人致富的真正方式

2021年4月

自1982年起,《福布斯》杂志每年都会发布一份“美国最富有的人”名单。如果我们对比1982年和2020年这两年最富有的100人名单,会发现一些重大变化。

在1982年,最常见的财富来源是继承。在这100位最富有者中,有60位是继承自祖先的财富。光是杜邦家族的继承人就有10位。而到了2020年,继承者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仅占100大财富中的27位。

继承者的比例为什么会下降?并不是因为遗产税增加了。事实上,在这段时期内遗产税明显减少。继承者比例下降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继承巨额财富的人减少了,而是因为自己创造财富的人变多了。

人们是如何创造这些新财富的?大致来看,约四分之三是通过创办公司,四分之一是通过投资。在2020年新增的73位富豪中,有56位的财富来自创始人或早期员工所持的股权(52位创始人、2位早期员工和2位创始人妻子),17位来自管理投资基金。

1982年,前100名富豪中没有一位是基金经理。虽然当时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公司已经存在,但它们的创始人还未富有到能跻身前100的地步。有两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基金经理找到了创造高收益的新方法,而更多投资者也愿意信任他们管理自己的资金。[1]

但当今新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创办公司,而当你仔细查看数据,会发现这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人们通过创办公司致富的程度远胜于1982年,因为这些公司做的事情不同了。

在1982年,有两种主要的新财富来源:石油和房地产。在当年新增的40位富豪中,至少有24位主要财富来自石油或房地产。现在则很少:在2020年新增的73位富豪中,仅4位来自房地产,只有2位来自石油。

到了2020年,最大的新财富来源是所谓的“科技”公司。在这73位新增富豪中,大约有30位的财富来自这类公司。这种趋势在最富有的群体中尤其明显:2020年财富排名前十的人中,有8位是这种类型的新富豪。

把“科技”当成一个类别,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误导的。亚马逊真的算零售商吗?特斯拉只是一个汽车制造商吗?是,也不是。也许再过50年,当我们把现在所谓的科技视为理所当然时,把这两个企业归为一类就不太妥当了。但至少在目前,它们确实共享某种本质的共性,足以把它们区分开来。哪个零售商会创办AWS?哪个汽车制造商的老板还经营一家火箭公司?

这些位列财富榜前100的科技公司,也可以被视为一个明确划分的群体:它们全是风投愿意投资的公司,而其他公司大多不是。而其背后有一个原因:这些公司大多数是靠技术优势取胜,而不仅仅是靠一个非常有冲劲、擅长谈判的CEO。

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公司的崛起代表着一种质的转变。1982年《福布斯》400强中的石油与地产大亨们,并不是靠开发更先进的技术致胜。他们靠的是强烈的驱动力和高超的谈判技巧。[2]事实上,这种致富方式古老得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之前。16、17世纪那些在欧洲王室“名义服务”下致富的朝臣们,通常也都具备极强的干劲和交易能力。

只关注基尼系数的人,会把1982年的世界视为“黄金时代”,因为那时的富豪没现在这么富。但如果你深入研究他们致富的方式,就不会觉得当年有多好。在1982年,100位最富有人士中,有84%是通过继承、资源开采或房地产交易致富的。难道这样的世界真的比如今科技创业者致富的世界更好?

为什么现在人们创业的数量比过去多了这么多?又为什么他们能靠此致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颇为巧妙:其实这个问题问错了。我们不该问人们为何开始创业,而应该问他们为何重新开始创业。[3]

1892年,《纽约先驱论坛报》曾统计过美国的百万富翁人数,共发现4047人。当时有多少人是继承财产的?只有约20%,比今天的比例还要低。而当你调查这些新财富的来源时,1892年的情形与今天更为相似。休·洛克夫发现:“很多最富有的人……最初的领先优势源自新兴的批量生产技术。”[4]

所以真正的“异常值”不是2020年,而是1982年。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1982年靠创业致富的人那么少?答案是,就在《论坛报》编制名单的同时,一股经济整合浪潮正在席卷美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像J.P.摩根这样的金融家将数千家小公司整合为几百家拥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巨头。正如迈克尔·林德所写,到二战结束时,“主要的经济部门要么组织为政府支持的卡特尔,要么由少数几家寡头企业主导。”[5]

1960年,那些如今会去创办初创公司的人,大多会选择进入这些寡头企业工作。在1890年和2020年,你可以靠创办公司致富,但在1960年,这并非一个现实的选项。你无法打破这些寡头的垄断进入市场。所以1960年有声望的道路,不是自己创业,而是在现有公司里逐步爬上高层。[6]

全民都成为公司员工,确实降低了经济不平等(以及其他各类差异),但如果你将20世纪中期视为“常态”,那么你的认知模型就会非常误导。J.P.摩根所构建的经济体系最终只是一段过渡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一体系开始瓦解。

它为何瓦解?部分原因是老化。那些在1930年代看起来效率极高的大企业,到1970年代已经变得松懈、臃肿。到1970年,经济体系中已充满各种群体建立起来的“安乐窝”,用来让自己免受市场力量的冲击。在卡特政府时期,联邦政府意识到出了问题,并开始了一项被称为“放松管制”的政策,逐步取消支撑这些寡头企业的机制。

但击碎J.P.摩根经济体系的,不仅是内在的衰退,还有外部的压力,特别是新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想象一个池塘上覆盖着一层冰壳,最初你只能绕着边缘从水底通向水面。但当冰壳变薄后,你可以从中间直接冲破上来。

池塘边缘代表纯科技公司:那些明确自称是电子或软件领域的公司。在1990年,说起“初创公司”,人们想到的就是它们。但如今初创公司正从冰面中央破冰而出,取代传统的零售商、电视台、汽车公司等。[7]

不过,尽管J.P.摩根的经济体系在技术上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在社会结构上其实是回归了“常态”。如果你只回溯到20世纪中叶,人们靠自己创业致富似乎是个新现象。但若你看得更远,会发现这其实才是常态。所以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应是:这种趋势将持续。事实上,随着创业难度逐年降低,我们应当预期创始人的数量和财富都将增长。

创业变得更容易,部分原因是社会因素。社会正重新接受这个概念。现在创业,你的父母不会像上一代那样大惊失色,创业方法的知识也更为普及。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成本降低了。技术降低了产品开发和获客的成本。

而创业成本的降低,反过来也改变了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权力平衡。在过去,创业意味着要建工厂,你必须获得投资人许可。而如今,是投资人更需要创始人,这种趋势叠加上风险投资的资本增多,也推高了估值。[8]

所以,创业成本的降低通过两个路径增加了富人数量:一是更多人可以创业,二是他们可以以更优的条件融资。

但还有第三个因素在起作用:公司本身的价值变得更高,因为新成立的公司成长速度比以往更快。技术不仅让构建和分发产品的成本变低,也让速度变快。

这一趋势已经持续多年。IBM成立于1896年,用了45年时间收入达到相当于2020年的10亿美元。惠普成立于1939年,用了25年。微软成立于1975年,用了13年。现在快速成长型公司的典型周期是7到8年。[9]

快速成长对创始人股权价值有双重影响。一家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收入和增长速度。所以增长更快的公司,不仅能更快达到10亿美元营收,在达到这一点时,其估值也高于增长缓慢的公司。

这也是为何当今一些创始人能在年轻时迅速致富的原因。创业门槛低意味着年轻人也可以尝试,而公司成长迅速则意味着成功之后几年内就可能变得极为富有。

现在创办并发展一家公司的难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低。这意味着创业者更多,融资条件更优,创业公司本身也更有价值。当你理解了这些机制,并且知道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创业是被压制的,你就不需要用“里根时代以来美国转向保守”这类模糊解释来理解基尼系数为何上升。基尼系数上升是理所当然的。更多人创办了更多有价值的公司,不上升才奇怪。

注释

[1] 投资公司之所以在1978年后迅速增长,是因为劳工部的一项法规变更允许养老金投资于此,但这些增长在1982年还未反映到财富前100中。

[2] 乔治·米切尔是一个例外。他不仅极具干劲、擅长交易,还率先研究出如何通过水力压裂法从页岩中开采天然气。

[3] 我所说的“人们创业变多”,是指那种希望“做大做强”的公司。过去20年,新公司总数其实有所下降。但大多数公司都是小型零售或服务业企业。所以这类统计数据的意思是,鞋店和理发店开得少了。

[4] Rockoff, Hugh. “Great Fortunes of the Gilded Age.” NBER Working Paper 14555, 2008.

[5] Lind, Michael. Land of Promise. HarperCollins, 2012.

此外,20世纪中期的高税率也可能让人们不敢冒险创业。创业风险高,如果回报不足,人们自然会选择安全的职业路径。[https://paulgraham.com/inequality.html]

不过这并非单一因果关系。20世纪中期的高税率与寡头结构是同一体系的一部分。低税率不仅是创业的原因,也可能是结果:当时通过房地产和石油致富的人积极游说获得了大量税收漏洞,使得他们的实际税负大大降低。如果当时主流的致富方式是构建新技术的大企业,那些人也会去为自己的利益争取类似的税收政策。

[6] 那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富人多来自石油和房地产领域,这两个领域不容易被整合收编。

[7] 那些纯科技公司曾经被称为“高科技”创业公司。但如今创业公司已可突破冰面中央,我们无需再为“边缘”另设名称,“高科技”这个词也显得有些复古

[8] 高估值意味着你要么出售更少股份筹集相同资金,要么用同样股份筹得更多资金。大多数创业公司是二者兼有。显然,持股更多会让你更富,但如果能多融资也会更富,因为(a)公司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b)你可以撑得更久,甚至无需下一轮融资。当然,这些“应该”只是理论,现实中总有很多资金从缝隙中流走。

如今创业公司频繁融资,似乎与“创业成本降低”这一说法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融资最多的公司,往往是出于增长考虑主动融资,而不是为了生存。这种“我不缺钱”的姿态,最能吸引投资人。

你或许会以为,在左翼长期支持劳动对抗资本的历史背景下,他们会为劳动胜利而高兴。但实际上,他们似乎并不满意。你几乎能听到他们在说:“不,不是这种方式。”

[9] IBM于1911年由三家公司合并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1896年成立的霍勒瑞斯制表机公司。1941年IBM营收为6000万美元。

惠普1964年营收为1.25亿美元。

微软1988年营收为5.9亿美元。

感谢Trevor Blackwell、Jessica Livingston、Bob Lesko、Robert Morris、Russ Roberts 和 Alex Tabarrok 阅读本文初稿,感谢Jon Erlichman提供增长数据。

英文版:paulgraham.com/richnow.html|中文版:HiJiangChuan.com/paulgraham/201-How-People-Get-Rich-Now

📚 返回 Paul Graham 文章目录

更新记录:

  • 2025-07-21 HiJiangChuan 初稿翻译,术语待验证;
  • 2025-07-21 重新梳理,修正专业词汇的使用;